其实,女性品牌的男性代言人并不是新鲜事,从木村拓哉代言嘉娜宝口红开始,今天男明星不仅代言美妆品牌,甚至能代言内衣。相反的,也有女性艺人代言传统男性品牌的情况。
“逆向性别代言”的红黑争议,一直从未停止。我们不妨深究其中的原因。
究其根源,企业最重视的还是销量,市场部需要思考的是,请什么代言人能让客户更愿意买单。
像女性消费者为主的品牌,她们喜欢男艺人,男艺人的带货能力就强。
另一方面,传统男性品牌比如数码产品,男女消费者的比例其实差距没有那么大,那么就需要品牌改变受众对产品的印象,打开市场。相机厂商请女艺人,起到的是教育女性消费者的作用。
男女消费者当然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他们消费决策的路径可能不太一样。从传统的偏见上来讲,可能会认为女性消费者相对比较冲动,男性相对比较理性。但其实差别是不大的。
更重要的是从产品本身出发。
比如switch,经过市场调研之后会发现男性用户比较多,也就是说它的基本盘已经在了,可能品牌在市场营销的时候就不会重点在男性消费者上着力。只要稳住自己的基本盘,营销策略肯定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的。
换一种产品,它可能基本盘是女性,想要去让更多的男性去去认识到他的产品,可能就会在男性市场发力。
至于选择代言人的标准,第一点一定是符合品牌调性。
比如,以元气森林为例,我们都知道它是年轻人很喜欢的一款饮品,没有冒犯的意思,但它选择斯琴高娃老师来代言可能就不太合适。
第二点,我觉得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从销售角度思考,我希望什么样的人买我的产品,这些人喜欢的类型是什么?
校园里的学生和白领喜欢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喜欢的可能是很火的综艺里出来的小花小草,抖音或小红书上一些很有影响力KOL。
从销售的角度出发,就是我希望打动什么类型的人。我们要去考虑这部分人的爱好。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男女,都要符合这两点。
选择代言人要了解消费者和互联网的敏感度。
比如之前某科技厂商选了女性脱口秀演员的例子我觉得品牌要做到观察互联网上舆论风向,什么是不能碰的。这里所谓的女权问题,你要知道互联网环境下反对女权的人是谁,可能是一些比较传统、比较偏执的、所谓的直男,而恰恰这些直男们又是你产品的消费主力,这就存在矛盾了。
品牌不能为了拓展某一领域的消费者,去得罪基本盘。
当然这个案例的传播力肯定是好的,全世界都在讨论。但公司事后复盘的时候,它就是一次失败的传播。
所以我认为在选择代言人时,一是你要看整个网络的环境,二是你要考虑到新代言人是否与本来的受众有冲突。像化妆品或者是私密女性用品,完全可以请激进的脱口秀演员来代言。
所以在做代言人选择和营销的时候,哪怕有一点风险都不会考虑。
如何看待男艺人“挤占女艺人商务”的说法?
其实这算上升到性别对立话题了吧。
我不太了解这种舆论,但对于品牌方来讲,最想做到的就是赚钱。说白了,谁卖的货好我请谁。不会说我觉得这个女艺人很有潜力、形象也好,但就是卖货成绩不如男艺人,我却去请女艺人代言。
所谓的男女艺人对立,其实对品牌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大家看的就是最终的销量。当然也要考虑品牌美誉度,但都是在销量的前提下。
当然,你请了某位艺人,他可能销量好,但本身的口碑没有那么好,也是要规避的。
我觉得男艺人、女艺人的较量,可能更多的是粉丝们,或者是公知层面上的讨论。从商业上说,如果这个人没有伤害到我的品牌,这个问题就是不存在的。
评论